付饶
在金融基础设施持续数字化、全球资本结构深度重构的当下,资产何以确权、何以流动、何以定价,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逐步上升为制度议题。在这一大背景之下,现实世界资产(RWA)的兴起,本质上是对资产边界与价值承载方式的重估。而非金融RWA,则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早被忽视但实际存在且广泛的价值带:那些长期未能进入主流金融体系却又真实存在于经济与消费日常之中的“非标准资产”。这类资产以人参、酒类、茶叶、艺术品、品牌权益乃至产地信用等形态存在,难以归入传统的债权、股权、票据等金融范畴,却普遍拥有消费市场与商业价值。在历史上,它们始终是“非可投”,但不是“无价值”。RWA的兴起,尤其是非金融RWA的发展,恰恰是技术体系对这部分现实资产的第一次结构性回应。
近日,全球RWA数据产业大会暨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成立启动大会的圆桌论坛二“RWA投融资、发行与交易”如期举行。会上,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围绕现实资产通证化所形成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从概念走向制度框架。虽然这次大会为产业搭建了合作平台,参与者也围绕投融资、发行路径和交易机制展开了多维探讨,但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场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非金融RWA不再是“链改金融资产”的衍生思路,而是正在成为产业数字化的独立主线。这意味着,现实世界的诸多资产形态正在获得一次重新被资本体系定义、接受并整合的历史性机会。
非金融RWA的落地逻辑,必须跳出传统金融资产的思维框架。它不是将艺术品、人参、威士忌或品牌“包装成证券”,也不是将其“变现”为一种另类投资产品,而是在制度层面建立一种与其内在属性相匹配的交易机制。这种机制不是建立在财务报表和贴现模型之上,而是依赖真实的供需关系、共识体系和长期参与者的行为激励。例如,一瓶年份酒的价值并非源自其未来现金流,而是源自其稀缺性、品牌力、文化属性与市场信仰。这些变量传统金融体系难以精确量化,但在社群驱动、信息透明与价格自发现的链上环境中,却可以被高效表达。
非金融RWA的价值释放,归根结底是制度设计的艺术。确权机制上,需要建立一套被广泛接受的登记、公示与防伪流程,确保链上的每一枚通证都能锚定唯一真实的底层资产。估值机制上,不能再依赖“估值师”式的单点定价,而应更多采用流动市场的参与性定价模式,在真实交易与持有行为中生成价格共识。流动性机制上,也不能简单套用股票或债券的撮合交易系统,而是应结合稳定币、限价协议、社区承兑、预购权等多种机制,通过合约驱动而非杠杆驱动的方式,实现资本进入与退出。合规机制上,更不应盲目追求金融监管下的同质化处理,而应推动地方沙盒政策、行业白名单机制与渐进式监管策略,为非金融资产构建出“独立而清晰”的制度空间。
当前,这样的探索已经在多个项目中展开。香港作为制度灵活、政策开放、监管逐步明晰的国际数字资产枢纽,天然具备承接非金融RWA早期试点的制度优势与生态资源。此次在数码港宣布成立的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不仅标志着区域合作机制的成熟,也意味着制度接纳边界的拓宽。值得一提的是,该联盟的核心发起机构之一RWA Group,其定位为全球首家聚焦非金融资产通证化的专业平台,已启动包括人参、酒类、陶瓷等实物资产的标准化登记、链上确权与交易机制设计,并构建可验证交割、可控风险、可持续治理的市场框架。其目标并非打造“交易所”,而是建立非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基础设施”——这与传统金融中依赖集中清算与大机构撮合的模式形成鲜明对照,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市场构建范式。
当然,非金融RWA的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流动性不足、估值波动、市场教育滞后、制度配套不完备等问题,都可能在早期阶段形成现实掣肘。但这并不应成为质疑其方向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不依赖传统金融路径,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从产业出发”的数字金融创新。它不依赖金融中心的再包装,而是从实体经济中汲取价值,用数字工具给予其新的表达方式。这种机制,一旦跑通,可能彻底改写现实资产的流通模式,并对资本市场的底层逻辑带来深远影响。
从更长远视角看,非金融RWA的潜力远不止资产层面,而是对整个市场结构与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塑。它将使得企业、品牌、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关系从单向供需,演变为共创与共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消费者不再只是买家股票按月配资论坛,而是品牌成长的参与者、产品定价的见证者、社群治理的共识者;资产不再只是可交易对象,而是故事的容器、情绪的锚点、信任的通道。这种形态的资产,在数字化时代拥有无限扩展空间,也可能成为推动Web3由金融走向社会的关键接口。
灵菲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